環保產業被認為是福建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,加速其發展不僅有助于改善環境治理,還對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生態宜居的福建省具有深遠的意義。
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,并加快綠色經濟的發展,福建省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。其中包括《深化生態省建設 打造美麗福建行動綱要(2021—2035年)》、《關于更高起點建設生態強省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福建篇章的實施方案》、《福建省“十四五”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》,以及《福建省水污染防治條例》和《福建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》等。
此外,在省政府的支持下,省生態環境廳、省發改委、省財政廳以及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發布了《關于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產業化,促進“綠水青山”轉化為“金山銀山”的若干措施》。該文件明確提出了三個關鍵要求,即“培育新業態新模式”、“加強企業梯次培育”和“鼓勵企業研發創新”,以此推動生態環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福建省環保產業的現狀,幫助行業發展和提供科學的決策數據,相關機構在中環協的指導下,對全省的會員單位開展了環保產業調查。經過對調查數據的綜合分析,編制了《2023年度福建省環保產業發展報告》。該報告以參與調查的236家環保企業的基本情況為基礎,對2023年度環保產業的發展進行了量化分析,涵蓋了產業規模、分布和發展能力等多個方面,為政府及相關行業提供了重要參考。
在2023年,福建省的環保產業調查收集了236家重點企業的經營樣本。這些企業的總營業收入約為368.57億元,營業利潤總額約為23.50億元,從業人員約為2.96萬人。其中,涉及環境服務的企業有120家,專注于環境保護設備與產品的企業有48家,同時有68家企業既從事環境保護設備與產品的制造,又提供環境服務。
與2022年調查的相同數量企業相比,環保營業收入的增幅約為2.05%,而環保業務的營業利潤則約為26.49億元。從數據中可以分析出不同營收規模企業的表現(見表1)。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發布的《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(2017)》,本年度統計的236家企業中,包括16家大型企業、97家中型企業、60家小型企業和63家微型企業。
從表1的數據可見,營業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雖然僅占總企業數量的27.97%,但其環保營業收入占比高達92.75%。這一顯著差距表明,在福建省的環保產業中,收入主要受到龍頭企業的推動。盡管大型企業數量相對較少,但它們占據了絕大部分的環保產業收入。同時,營業收入處于2000萬元以下的企業數量占比達到52.12%,這顯示出小微型企業仍主導著我省的環保市場。
調查數據顯示,236家企業分布在福建省的9個地市,其中廈門、福州和泉州市的企業較為集中,這三地合計占據了82%的企業數量和56%的環保營業收入(詳見表2)。2023年,福建省環保企業的平均營收為11815.68萬元,龍巖市的平均營收超過該值,廈門市接近該平均值。
根據行業特點和福建省的實際情況,本次調查將環保企業按主營業務劃分為七個細分領域:大氣污染治理、水污染治理、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、土壤修復治理、噪聲與振動治理、環境監測以及其他業務。各領域的營業收入、占比、增長率和從業人員情況詳見表3和圖1。
數據顯示,在環保業務收入中,與2022年的同類企業相比,2023年大氣污染治理的營收為128.09億元,增長率為4.48%,營業利潤為6.7億元,利潤率為5.23%;水污染治理的營收為101.54億元,增長率為4.13%,營業利潤為15.28億元,利潤率為15.05%;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的營收為26.52億元,增長率為50.08%,營業利潤為4.2億元,利潤率為15.84%;土壤與地下水修復的營收為4.75億元,增長率為9.7%,營業利潤為0.06億元,利潤率為1.26%;噪聲與振動治理的營收為1.02億元,下降幅度為57.32%,營業利潤為0.07億元,利潤率為6.86%;環境監測的營收為8.76億元,下降幅度為7.1%,營業利潤為0.03億元,利潤率為0.34%。
根據統計結果,2023年福建省環保產業整體水平與上年基本持平。在2023年統計的企業中,與2022年調查同等數量的企業相比,企業總產值變化不大,環保營業收入增幅為2.05%。
從細分領域來看,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領域表現突出,其營業收入的總體增幅超過50%,顯示出該領域的發展潛力和市場需求的強勁。相對而言,噪聲振動治理和環境監測領域的產值則呈下降趨勢,這反映了其在環保產業發展中的挑戰,亟需進一步提升相關能力與技術。
在從業人員分布方面,從事大氣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的人員數量較多,合計占比達52.24%,且人均營收超過行業平均水平,表明這一領域的市場接受度和盈利能力較強。相較之下,從事土壤與地下水修復的人員占比最低,僅為1.28%,但是其人均營收卻高達125萬元,顯著高于其他領域的平均水平,這表明該領域雖人員較少,但具備高附加值的業務潛力。
在2023年度,236家調查企業的年凈利潤收入為17.48億元,較2022年度的23.69億元下降了26.21%。其中,環保業務凈利潤為14.63億元,同比下降26.41%。
根據數據分析,從2019年至2021年,我省環保企業的投資額逐步增加,但自2022年起,年投資額大幅度減少。2023年,調查企業的年投資總額為24.55億元,其中水污染防治投資為11.67億元,大氣污染防治投資為2.19億元,固廢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投資為3.98億元。與2022年同期的企業相比,2023年年投資額下降了68.14%,所有細分領域的項目投資額均有所下滑。
在融資方面,2023年全省環保企業融資總額為49.70億元,其中銀行及信用社的貸款額為46.05億元,私募股權融資額為0億元,企業債券融資額為0.3億元,財政撥款及政策性貸款為0億元。
2023年我省環境保護企業主要類別的經營收入及相關情況顯示,環保產業結構主要以環境保護設備與產品銷售為主,這類企業的營業收入占總環保營業收入的51.07%。從地區分布來看,龍巖、廈門和福州是環保業務收入較多的地區,收入分別為112.77億元、86.51億元和59.09億元。
調查中,從事環境保護設備與產品制造的企業共48家,包括46家內資企業、1家港澳臺投資企業和1家外資企業。經營產值為156.89億元,年經營收入為155.06億元,年經營利潤為9.70億元,出口合同額為3902.53萬美元。水污染防治設備和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為主要產品,分別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。龍巖市在該領域的收入占比最大,年產值達100.95億元。
在環境服務方面,2023年共有188家企業從事相關業務,其中186家為內資企業。經營服務項目數為44595個,年收入總額為113.51億元,年利潤總額為16.78億元,較2022年同期增長了44.28%。廈門市、福州市和漳州市是年經營收入最高的地區,分別為54.60億元、47.28億元和5.59億元。
根據對福建省環保產業的調查數據,分析顯示出從業人員能力、創新能力以及投融資能力等多個關鍵指標的現狀。
調查結果表明,福建省環保企業的人均營業收入達到94.1萬元。然而,環境監測領域的營業收入人均僅為42萬元,明顯低于環保行業的整體水平。此外,環保企業的平均營業利潤率為9.5%,而在環境監測領域,僅為0.34%;土壤與地下水修復的利潤率也較低,僅有1.26%。
截至2023年,我省環保企業的從業人員總數約為2.96萬人,相較于2022年,呈現出3.5%的增長。平均每家環保企業的從業人員人數為168人。具體來看,內資企業有232家,從業人員達到28294人,平均每家企業員工為122人;港澳臺投資企業1家,從業人員63人;外商投資企業1家,員工數為30人。
調查顯示,環保企業的從業人員中男性占據主導地位,男員工21543人,占整體的72.7%;女性員工則為8088人,占比27.3%。
在各類崗位中,研發人員為6204人,占從業人員的21%;管理人員3518人,占12%;技術人員9975人,占34%;工人則有11565人,占39%。這些數據顯示,從業人員的專業分布較為廣泛。
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,研發人員總計為6204人,占總從業人數的20.94%。在這些研發人員中,博士學位的有73人,占比1.18%;碩士學位人員865人,占比13.94%;本科生人數為4303,占69.36%;其他學歷人員963人,占15.52%。這些數據反映出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以及專業素質。
根據調查數據,2023年福建省環保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為12.73億元。其中,來自政府的研發經費為0.17億元,占整體研發經費的1.34%。從業單位的平均研發經費支出為539.57萬元,顯示出行業對研發投入的重視。
在技術創新方面,2023年參與調查的企業共獲得專利授權2493項,其中發明專利授權732項,約占總專利授權數的20.80%。這一數字反映了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積極性和成果,也顯示出行業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。
在標準制定方面,2023年我省環保企業共參與了124項國際、國內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,其中主持的標準制修訂項目為30項,占參與總數的24.19%。這一結果表明,福建省的環保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,同時也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與完善,提升了行業規范化水平。
· 附件1:2023年度福建省環保產業百強名單
· 附件2:2023年度各領域產值排名靠前企業名單
· 附件3:2023年度參與環保產業調查的企業名單